變垃圾為綠色產品 金運通讓廢舊輪胎再生
在近日舉辦的科學成果鑒定會上,北京金運通大型輪胎翻修有限公司的“特巨型工程輪胎翻新技術”和“樹坑膠絲蓋板”順利通過了以中國輪胎翻修與循環利用協會會長朱軍、協會技術委員會主任程源及中國輪胎資源循環利用研究中心主任南開大學教授劉雙喜為代表的近10位業內專家的鑒定。
據了解,重達5噸的特巨型輪胎,目前我國的生產技術還需完善,卻已能翻新。輪胎翻新的下腳料和不能翻新的廢舊輪胎打成膠絲制成樹坑蓋板,既美觀、輕便、美化環境又透氣滲水,實現了對廢舊輪胎利用的吃干榨盡。同時,輪胎翻新設備也由國外引進到自主研發制造,實現由造產品到造設備的飛躍。這些外人看來完全不可能實現的事,在專家的幫助下都在金運通變成了現實。
變黑色垃圾為綠色產品
我國是橡膠嚴重缺乏國,國內只有海南、云南、廣東三個天然橡膠產地,年消耗橡膠卻達500萬噸左右,其中70%需依賴進口。近幾年,橡膠的價格更是上漲了3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而我國目前的輪胎翻新率不足5%,遠低于發達國家輪胎翻新比例45%的水平,廢舊輪胎的翻新率、回收率和利用率都處于較低水平,遠不能適應當前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的要求。
據了解,每生產一條大型工程輪胎,需50畝地的橡膠原料,而翻修一條可節約30畝地的橡膠資源。如果到了一定使用年限的輪胎不去修復,將成為不可降解的黑色垃圾無法進行處理。據初步估算,一個中等城市每年至少有20萬噸輪胎被丟棄,這樣不僅加大了投資,而且這個黑色污染物,還極易造成環境污染。
金運通董事長孫玉和告訴記者,一條型號為4000R57的輪胎售價40萬元,翻好只需15萬元,而且使用壽命相當。也就是說,每翻修一條輪胎給國家可節約4噸橡膠,節約生產成本20萬~25萬元。
劉雙喜告訴記者,廢舊輪胎資源循環利用作為朝陽產業,已逐步成為人們的共識。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十分重視舊輪胎的翻新再利用,而且發達國家已將其作為節約橡膠資源的重要產業。舊輪胎預硫化翻新加工過程無“三廢”排放,是綠色環保行業,不僅可以節約大量橡膠、鋼絲、石油能源等資源,而且又可以實現廢舊輪胎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
打造綜合利用產業鏈
我國每年產生大量的廢舊輪胎,尤以大型工程車輛輪胎為多,在環境惡劣道路上行駛,價值幾十萬元的礦山運輸車輛輪胎一般只能使用一年。大量的廢舊輪胎不僅污染環境、浪費橡膠資源,還增加了運輸成本。如何把這個問題解決好是關系到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的大問題。孫玉和看到了這里面的商機。
雖然我國成立了大胎辦,攻關了30余年,但到上世紀90年代大型輪胎在我國還不能翻新,惟有美國一家公司可以。“只要外國人能做,我們中國人就能做。”正是憑著這種信念,孫玉和多次到國內外取經鉆研,終于掌握了翻胎技術。程源說:“金運通是我們行業十佳企業,也是國家示范企業,它現在主要翻巨型的工程輪胎。比如特巨型自重5噸的輪胎,目前我國就它一家能翻。其中,特巨型5噸重的工程輪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