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危機:光伏、風電“意外”得利
因地震導致的日本核電站危機,給世界各國能源的發展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多年來圍繞核能利用的爭議因危機而得到了放大,核電發展注定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徘徊停滯。光伏、風電和生物質等新生力量似乎借機獲得了上位的良機。
核電再次“腿”軟跌跤
無限的供應,清潔的能源,這是核電一向留給人們的印象。但人們同樣不會忘記曾經發生在前蘇聯切爾諾貝利的人間慘劇。安全性問題,一直都是核電面對質疑時,顫抖發軟的那條腿。不幸的是,這次它又因此跌了跤。這也給世界其他致力發展核能的國家,包括中國,一個警醒。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到2020年,中國的清潔能源在能源總量中的占比應達15%,比現在要增加近一倍。作為清潔能源中的主力軍,中國的核電也正在步入快速發展的時期。世界上目前在建的核電機組有60多個,中國就占到了近一半。“十二五”規劃草案里更提出,未來五年將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其中,將加快沿海省份核電發展,穩步推進中部省份核電建設,開工建設核電達到4000萬千瓦。
而恰恰就在兩會尚未結束之時,日本特大地震發生了。我國整個核電產業的發展,也勢必因此面臨一場安全方面全方位、深入的檢視,但總體的發展方向,輕易不會做出改動。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核電的發展應不會因日本核泄漏事故而全然中止,尤其是中國現階段化石能源比例高達90%以上,節能減排的壓力巨大,因此發展核電仍是中國能源必須走的道路,但安全顯然會被放到更高位置。
此前,中廣核和中核公司均做出反應,表示其所屬已投運或在建的核電站,在廠址選擇和設計階段充分考慮預防地震、海嘯、風暴潮等自然災害因素,設置了可有效抗防巨浪的防浪海堤,核電站的安全分析報告均通過了國家核安全局嚴格的評審。國家電網公司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表示,今后核電站的建設,會把核電站的安全性擺得更高,包括在核電廠選址上,借鑒日本情況,遠離人口密集地方。
林伯強強調,中國發展核電的爭議將會更加激烈,雖然對核電戰略整體是否會因此有變化還很難說,還要看日本核泄漏事故的事態進一步發展,但在選址、審批等方面中國將更為仔細和謹慎。
光伏、風電“意外”得利
俗語說,危機中孕育著生機。當然,其他種類新能源從此次核電事故中獲得的發展空間,并不值得夸耀。但在自地震發生以來,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確實均獲得了各方一致的看好。投資分析機構紛紛表示,日本核危機將促使世界各國對于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將在深度檢視自身的核能規劃的基礎上,進行重新認識與定位,并且今后發展的重點很大程度將轉向光伏、風能等尚未完全成熟但較為安全可靠的新能源。
據分析稱,全球光伏、風能和生物燃料產業收入已經從2009年的1391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1881億美元,增長35%;到2020年,光伏、風能和生物燃料產業收入有望翻番。而在日本核危機爆發后,隨著世界各國對光伏、風能的重視與投入加大,本已發展迅速的“風光”行業將獲得進一步的提速。
這點在金融市場得到明顯的體現。地震及核電站危機發生后,僅中國在美國上市的主要新能源企業股票,均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