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核電站安全有保障
隨著福島第一核電站接二連三發生事故,日本核電安全的神話被擊得粉碎。該事件同時敲響了其他國家核電安全的警鐘,并引發全世界對核電安全的擔心和重新審視。
在我國,3月16日,國務院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并要求對所有核設施進行全面安檢。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的核科研單位和核電企業正在啟動全面的安全性重新評估。
不過,多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不約而同地表示:我國核電站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選址安全有保障
在國務院會議之后,3月18日,中廣核集團率先宣布,成立6個檢查組,對集團所屬在建、在運核電站全面展開核電安全工作大檢查。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務院要求之外,中廣核提出將組織用最先進的標準對所有核電新廠址進行安全評估,重新篩選廠址。
事實上,此次事件早已引起了人們關于已建核電站選址安全的擔憂。
實際上,核電站選址必須遵循一套嚴格的標準。近日,國家環保部核安全局核安全管理司前司長趙亞民在一次報告中介紹,核電站選址時需考慮兩大因素。第一是外部事件,包括地震、地質、水文、極端氣象(包括龍卷風、海浪、海潮)等因素對核電站的影響,如果風險很大,就不能批準;同時也要考慮核電站對外部環境的影響,必須選擇在人煙稀少遠離大城市的地方。第二是所選地點必須滿足工程建設的自然條件,如必須有大量水源,用來帶走電站排出的余熱。
“中國沒有一座核電站建在地震帶之上。”趙亞民表示,我國核電站在選址上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在核電站選址過程中,首先聽取的就是地質專家的意見,中國的核電項目均建在穩定的基巖上,抗震和防洪標準更高,這些標準受到國家核安全局的嚴格監控。沿海核項目均設置了可有效抗防巨浪的防浪海堤。核電站的安全分析報告,包括對自然災害的預防設計等均通過了國家核安全局的嚴格評審。只有當自然災害發生概率小于10-7時,才不作考慮。
另一位業內人士也向記者介紹,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在進行核電站選址時選擇空間很大,完全能夠避免地質、環境等條件不適合的地點。而由于我國不處于深海區域,大陸架很長,海嘯引起的波浪在到達大陸時將會大大削弱,因此海嘯對我國沿海核電站的影響遠小于日本。
3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員會主任潘自強在中國科協主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上指出:到現在為止,我國未發生過一起輻射致死、輻射造成放射病的事例,我國核安全記錄良好。
國內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資深專家告訴《科學時報》記者:“我國核電站的設計指標比日本更高,更安全,在這方面我們很有信心。”
成熟技術被看好
日本此次發生事故的反應堆屬于第二代核電技術早期的沸水堆。我國由于起步較晚,技術更為先進,目前運行的核電站以二代改進型的壓水堆為主,兼有少量重水堆,但沒有沸水堆。
沸水堆和壓水堆都是輕水堆。沸水堆中核燃料對水進行加熱,水沸騰后汽化,驅動蒸汽輪機產生電流,蒸汽冷卻后再次回到液態水送回反應堆。因此沸水堆只有一個回路,反應堆產生的帶放射性蒸汽直接進入常規島推動氣輪機發電。在此次事故中,這成了致命的弱點。在緊急情況下不得不排放蒸汽減壓,導致放射性蒸汽泄漏。
而壓水堆的原理和我們平時用的壓力鍋類似,在堆內水的溫度很高但不沸騰,水通過蒸汽發生器產生蒸汽推動汽輪機發電。因此壓水堆多了一個蒸汽發生器—汽輪機的回路。在發生意外時,可以通過排放二回路不含放射性的蒸汽來減壓,避免了輻射泄漏。
趙亞民介紹說:“從數量來說,全球范圍內壓水堆的運行數量更多一些,經驗反饋也更好一些。”
另外,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斷電后冷卻水循環系統停止工作導致余熱無法導出。而目前中國正在沿海建設并將向內陸推廣的第三代AP1000核電技術,則不存在這個問題。
AP1000也是壓水堆,同二代技術相比,其技術上最核心的進步就是采用了非能動安全系統,一旦遭遇緊急情況,不需要外部動力,僅利用地球引力、壓力差等自然現象就可驅動冷卻系統,導出余熱。
我國正在進行研究的中國實驗快堆(CEFR)屬于第四代核電技術,采用金屬鈉為冷卻劑,鈉的導熱性是水的幾十倍,很容易把能量帶走。為了保證安全性,CEFR采取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