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氏試劑比色法測水中氨氮常見問題與解決辦法
1實驗原理
1.1 納氏試劑配制原理納氏試劑的正確配制,影響方法的靈敏度。
了解納氏反應機理,是正確配制納氏試劑的關鍵。納氏試劑由Nessler于1856年發明,有2種配制方法,常用HgCl2與KI反應的方法配制,其反應過程如下:
顯色基團為[HgI4]2-,它的生成與I-濃度密切相關。開始時,Hg2+與I-按反應(1)式生成紅色沉淀HgI2,迅速與過量I-按反應(2)式生成[HgI4]2-淡黃色顯色基團;當紅色沉淀不再溶解時,表明I-不再過量,應立即停止加入HgCl2,此時可獲得最大量的顯色基團。若繼續加入HgCl2,反應(3)式和(4)式就會顯著進行,促使顯色基團不斷分解,同時產生大量HgI2紅色沉淀,從而引起納氏試劑靈敏度的降低。
1.2 氨氮反應原理
了解氨氮反應原理對我們理解反應過程,控制反應條件有重要意義。納氏試劑與氨氮反應的情況較為復雜,隨反應物質含量不同而分別按方程式(5)~(9)進行。
一般情況,納氏試劑主要用于微量氨氮測定,其反應式為(5)式和(8)式。(9)式表明NH3與NH4+在水溶液中可相互轉化,主要受溶液pH的影響。
1.3 酒石酸鉀鈉掩蔽原理
水體中常見金屬離子有Ca2+、Mg2+、Fe2+、Mn2+等,若含量較高,易與納氏試劑中OH-或I-反應生成沉淀或渾濁,影響比色。因而在加入納氏試劑前,需先加入酒石酸鉀鈉,以掩蔽這些金屬離子,其掩蔽原理如下:
2 氨氮實驗的影響因子及解決方法
2.1 商品試劑純度
納氏試劑比色法實驗所用試劑主要有KNaC4H6O6·4H2O、KI、HgCl2、KOH。某些市售分析純試劑常達不到要求,從而給實驗造成較大影響,據我們的經驗,影響實驗的試劑主要是KNaC4H6O6·4H2O和HgCl2。
不合格酒石酸鉀鈉會導致實驗空白值高和引起實際水樣渾濁,影響測定。不純試劑從外觀上難以鑒別,只有通過預實驗檢驗才能判定是否符合要求。
HgCl2為無色結晶體或白色顆粒粉末,變質的HgCl2試劑常見紅色粉末夾雜其中。據經驗,試劑中含有少量紅色粉末的試劑還可使用,但仍要避免稱取紅色粉末配制反應試劑。
2.2 反應試劑配制